漫漫歷史,如大河之勢,一往無前。回首間,各個民族的生生不息、各個朝代的興衰更替,都已成往事。而在中華大地東南一隅,在浙東稽山鑒水之間,一種精神卻傳承古今,一種智慧仍承前啟后。越地剛柔并濟的智慧,膽劍之魂的傳承,讓這個地方光彩依舊,讓這個地方生機勃勃。
春秋末年,東南沿海的吳越兩國戰事突起。公元前494年,越國為吳國所敗,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求和得存,入吳為奴。在吳三年,他飽受凌辱苦楚,受盡各種折磨,最后獲取吳王夫差的信任,得以獲釋。勾踐回國后以柴草為臥具,困倦懈怠之時嘗苦膽,以體驗“苦味”,激勵意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于轉衰為盛。公元前473年,越國興兵伐吳,一雪前恥,滅亡吳國,成就霸業。以“臥薪嘗膽”為核心的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膽識,和以“越劍”為象征的披荊斬棘、戰無不勝的勇氣,凝練成了如今的膽劍精神。它反映了紹興人民敏慧善謀的柔性,也反映了紹興人民頑強堅定的剛性。
毛主席曾賦詩贊嘆古越紹興為“鑒湖越臺名士鄉”。歷數越地偉人的文明史,無不體現了膽劍精神的璀璨光輝。
東晉謝安,隱居東山,卻時刻關注著王朝走勢。一方面通過隱居積蓄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四處打探消息,審時度勢。在時機成熟之際,他出東山,任宰相;排內訌,正朝綱;蓄兵力,選良將。在淝水之濱,擺開陣勢,大敗前秦百萬大軍,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使東晉王朝轉危為安。東山再起的篇章點綴了膽劍精神的光彩。
近代中國三女杰——秋瑾、尹銳志、尹維俊,從越地走向了反帝反封建的舞臺。鑒湖女俠秋瑾,不羈于封建勢力的束縛,東渡日本求學,見識于清王朝的黑暗統治,懷著滿腔熱血,以一介女流之軀,硬是扛起了浙江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浙皖起義失敗被捕,就義于紹興古軒亭口。她用自己的鮮血,灑下了一片光明。尹銳志尹維俊姐妹,亦為嵊縣好兒女,但對世事的不滿,讓她們逐漸成為辛亥革命的助推劑。她們推動江浙滬的獨立,有力的打擊了清勢力,尤其是在給孫中山當保鏢期間的出色表現更是讓黃興贊道“革命女俠,民國功臣”。紹興兒女,再一次用自己的膽識書寫了剛與柔的篇章,詮釋了膽劍精神的真諦。
“吾越乃報仇雪恥之鄉,非藏污納垢之地”,王思任當時的熱枕之語,如今更是一種激勵。它激勵著古越傳人們在新時期中要有膽有識,它鞭笞著紹興兒女們在新條件下要剛柔并濟。越地的風采依舊,越魂的精神使然。而膽劍精神的光輝,也在不斷的豐富中發揚光大。相信在未來的征途中,它仍將指引著人們不斷開拓進取,奮發圖強。
會稽山景區 孟飚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