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成就千古書圣
傳承弘揚,創新蘭亭文化
-----《蘭亭的故事》特展
為紀念蘭亭序問世1660年,喜迎第二十九屆中國蘭亭書法節,由紹興博物館主辦的《蘭亭的故事》特展經過半年時間緊張的籌備于2013年2月5日在書畫一廳隆重開展。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瑰寶。縱觀中國書法歷史長河,名家輩出,佳作不絕。紹興是一座擁有250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山川靈秀,人文薈萃,歷代書畫藝術家英才輩出,宗師巨匠不斷,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著名文人盛會——“蘭亭雅集”就發生在這里!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會稽內史王羲之邀約謝安、孫綽、孫統等41文人雅士和家族子弟相聚山陰之蘭亭,行祓禊之禮,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得詩37首,事后結集由王羲之作序記事。羲之一序,文帖千古,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1985年,紹興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為“中國蘭亭書法節”,迄今已舉辦二十九屆。這是中國書壇的盛宴,更是紹興文化興市的戰略之舉。
修禊是古代一種習俗,是人們于三月上巳日為祓除不祥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因為在春天舉行,所以確切地應該稱其為“春禊”。《周禮?春官?女巫》曰:“掌歲時祓除釁浴。”應邵《風俗通》云:“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于水上盥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韓詩》云:“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可見,春禊在上古時代,是一種非常莊嚴的儀式。舉行儀式的地點是在水濱,以洗潔為主要內容,目的是為了祛除邪疾,祓除不祥,祈得福佑,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到東漢時,春禊已經開始從一種純粹的禮儀向帶有游樂性質的宴集過渡。晉朝時期,春禊之俗依然盛行不衰,此時的修禊,功利性更日趨淡化,祓除不祥已經不再是春禊的首要目的,而游賞娛樂的意味更加濃厚,甚至發展成為暮春之初的河邊宴飲嬉游。蘭亭聚會便是江左修禊的一個曲型。
此次展覽共分為蘭亭修禊、蘭亭傳奇、唐人摹本、宋人傳本、名家臨本和紹興蘭亭六個部分。以歷代《蘭亭序》著名摹本、臨本為核心,精選部分重要的有影響的蘭亭拓本,系統地展示了歷代有關蘭亭的書法藝術。觀眾不僅能見到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等最逼近原作的摹本和臨本,還欣賞到乾隆帝集諸家大成的“蘭亭八柱”帖,充分展現了以羲之為代表的魏晉文人風骨和精神世界。與此同時,我們選用了晉代文人使用的酒器、文房用具、生活用品來襯托和說明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們對生活、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這也是當時文人個人意識蘇醒的寫照!展覽從紹興的歷史文化,學術品位、藝術鑒賞等給廣大觀眾帶來一場獨特的視覺盛宴,為我們今天的研究、創作積累了詳實的史料,彌足珍貴。
從《蘭亭序》的產生、至尊地位的確立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可以看到在威權社會中帝王對文化藝術的巨大引導和推動作用,以及后世書法追蹤的方向、文人的生活情趣、生活方式的潮流和對普通人生活的示范效應。修禊不是自蘭亭開始,卻因蘭亭而不朽。蘭亭和修禊的主題表達的是人們的高緲的精神追求,高逸的藝術品位,平等的人間友誼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蘭亭,已經成為中國的一種文化符號,成為延綿不衰的文化現象和廣博開放的文化體系。其影響也已遍及海內外,成為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這不僅是中國書壇的文化盛宴,更是紹興走向世界的一張金名片。也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加快紹興紹興文化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構建新時期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