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在夫椒決戰,勾踐大敗,被吳軍追而圍之。勾踐困守會稽后,由于山上食物有限,深陷絕境,到了無法堅持的地步,范蠡向勾踐獻乞吳存越之策:“卑辭厚禮以遣之,不許,而身與之市?!比绻@樣吳王還不準許,大王只好委屈自己去當對方的奴隸,為越國爭取一線生機。和議成后,勾踐想留范蠡在國內主持國政,范蠡認為:“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br />
范蠡伴隨勾踐夫婦入吳為囚,吳王夫差發現是個高人,想勸范蠡離開勾踐。范蠡毫不動搖,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將之將,不敢言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今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愿也!”范蠡的忠誠讓人敬佩。
在幫助越國成功復國后,覺得自己該是離開的時候,范蠡便辭去官職,走上了經商之路。隨之,把名字改為“陶朱公”,“鴟夷子皮”的代號。
范蠡離開越國,輾轉到齊國,變把名字改為鴟夷子皮。五十多歲的他白手起家,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并經商,沒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
他三次聚財,又三次散財。把自己所掙來的錢,全部捐給貧困的老百勝,最后他的名聲也因此越來越響亮,被后人譽為“財神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