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晚報 首席記者 周能兵
烏篷船是江南水城紹興的一個象征性符號。一葉烏篷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文化、風情,同樣也承載著一個產業。在紹興全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今天,如何讓小烏篷再發大力氣,撬動烏篷經濟的發展,讓游客來到紹興,都樂意坐上這充滿靈氣的烏篷?
坐烏篷,游紹興。許多游客都會將自己坐烏篷船的照片在朋友圈里秀一秀。確實,烏篷船在外地游客看來,就是紹興的一個符號,因此體驗烏篷小劃船的味道,便成了游客來紹興后的一個愿望。
“我們東湖烏篷成了紹興旅游的符號,成了美麗江南的標志。一般而言,來東湖景區后坐烏篷船的游客占70%以上,因此,東湖景區也因烏篷船而延伸成兩個景區。”東湖景區主任陳亞娟說。坐烏篷船的游客感覺也很好,欣賞到了在景區中行走時看不見的景觀。“東湖烏篷,讓游客知道了歷史典故、烏篷制作技術,延長了游客逗留時間,帶動了東湖景區產業聯動,我們一直在考慮,如何進一步拓展烏篷產業。”陳亞娟說。
與此同時,近年來,內河烏篷游一年比一年興旺。去年內河有21萬人坐上烏篷看紹興,8月份,天氣很熱,但仍有2.75萬人在內河坐烏篷船。現在魯迅故里、城市廣場、八字橋、書圣故里、西小河邊都有烏篷船風情。
“坐烏篷船的人數,淡季與旺季相差較大,要發展烏篷產業,就要做到如何讓淡季不淡,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水城公司副總經理鄭曉蕓說。
烏篷游要標準化
烏篷產業要做大,城市里就要有更濃的烏篷氛圍,讓烏篷蕩漾在水城碧波之間。
“烏篷船風情節要讓更多的人知曉。要將烏篷船包裝后再‘上市’。如每個烏篷船上撐一把紅色油紙傘,掛上一個風鈴,船內擺上黃酒、茴香豆、臭豆腐,船可以更舒適些,船工的服裝要統一,對烏篷游實施標準化。內河的烏篷游線路要完善布局,讓游客來紹興后,將烏篷游體驗當成必選旅游項目。”紹興市旅游集團營銷部經理應鋒說,標準化烏篷水上游,是提升烏篷船產業的必經之路,也有利于營造更濃的烏篷氛圍。
烏篷船行駛水中,船工手腳并劃,燈光槳影,水色街景,這是一種悠閑自在的慢生活的寫真。應鋒說,紹興古城區應用烏篷船溝通各條街區古巷,與城內各個景點對接,與古城慢行道對接,與公共自行車對接,助力城市打造慢城、慢游,慢生活。水中烏篷,岸上三輪,紹興獨特的“慢”元素,將交通與旅游文化、市民生活相融合,烏篷產業也必然會被撬動起來。
豐富水上游形式
古城水城旅游的新發展,迫切需要紹興有獨特的元素和獨特的風情。紹興小烏篷中蘊含著巨大的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商機,也迫切需要拓展產業空間。
“紹興需要將水上戲臺、水上集市這些散發著水鄉獨特魅力的風情構筑好,做到一路烏篷一路景。內河邊的水鄉戲臺要充分利用,還可以開設水上集市。推出水上婚禮,并將其演繹成日常表演。此外還可以推出水上越曲吟唱、水上簫琴演奏,使烏篷游更富有生機和活力。”應鋒說。
應鋒認為,街區彌漫烏篷元素也很重要,比如以烏篷船為元素布置藝術、文化小品,將鮮花擺成烏篷船的樣式,有意識地布置一些烏篷船酒桌等,再開發一些文創產品,如烏篷船酒、烏篷船小品等,讓游客將紹興烏篷船文化帶回家。
環城河自早上7點到晚上11點這段時間實行禁航后,紹興內河烏篷船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環城河上可以打造新的水上項目。能否推出電動、新型烏篷船,開出烏篷船酒吧、茶吧?如此,整個環城河也能如秦淮河般,變成一條休閑河流。烏篷船也由供游客乘坐的觀光交通工具,變成休閑的場所和主體。
水城是烏篷產業大市場
貫通河道,內河外河相通,讓烏篷悠悠的景象出現在大街小巷之中,這是許多人的期望。不同的地方乘坐烏篷船,有不同的風味,東湖的碧潭巖影、城市廣場的民居小巷、大禹陵的南鎮古韻、沈園-魯迅故里的時空穿越等等,每一個地方,游客與烏篷相約,都能體會不同的風味。紹興要做的就是要讓游客愛上烏篷船,百坐不厭。
“水是古城的生命,水清則城興。江南水城就是烏篷船的大市場。只要水清了,水岸互通了,古橋、古巷保護好了,古橋、流水、人家和烏篷船的意境,就會讓人們真正地愛上紹興,江南水城的文章做精了,烏篷產業就會興旺起來。”市旅游集團董事長沈安龍說。
過河烏篷如梭,坐船游客如鯽,古城如詩如畫如歌,這將是古城提供給世界的美景,也是紹興留給世界的原生態的、最具風情的畫面,這也將是烏篷經濟真正發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