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氣壯河山”,滿腔悲憤,又帶著多少憂國憂民。這是孫中山先生,這位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在第二次來紹興,參觀陶社時,留下的題字。
陶成章一生奔走國事,險阻艱難,十年如一日,為中華民族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與蔡元培等人創立光復會,負責聯絡各省革命志士;后又與徐錫麟等人創辦大通學堂,為浙江會黨培訓骨干。聞訊如此愛國革命人士遇害,孫先生“不勝駭異”,發電文“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運動不遺余力。光復之際,陶君實在巨功,卒遭慘禍,可為我民國前途痛悼!豈容不軌橫行,戮我良士。”
昨日讀到《紹興日報》文章,描述孫中山先生先后來紹聯絡革命事業的偉績,頗有感悟,遂再次來到陶社,瞻仰革命烈士。觀祠中先生所題匾額,字間斷痕,是天災、似人為,是先生的滿腔悲憤。當時民國雖然成立,革命的前途卻依然迷茫,但先生對革命的信念堅定,不動搖,感染著后輩青年。
如今的陶社,已經是紹興的一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于紹興東湖景區,每年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均在陶社駐足,瞻仰革命烈士偉績。更有不少學校,組織學生,專程前來陶社學習參觀,這些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或緬懷先烈,或感悟歷史,亦或,寫下美文,贊揚革命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