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浙江金華附近發生3.5級地震,遠離金華的紹興當天夜里竟有明顯震感。這次地震除了給金華震區帶來經濟損失外,也給東湖這座古老的采石場遺跡敲起警鐘。為了盡力杜絕因地質災害造成的安全隱患,2月18日,東湖景區專門召開安全會議,由景區一把手牽頭組成檢查小組,對景區繞門山沿湖區域、萬猴山假山區塊進行了集中排查,同時高度關注原有地質災害觀測點,進一步擴大烏篷船禁航區,用更為細致縝密的安全管理模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了解東湖歷史的人都知道,東湖原本并沒有湖,只是一座青石山,石質屬于白堊紀時期的火山巖及火山碎屑沉積巖,由于巖漿噴出的環境差異很大,構成物質和冷卻速度也不相同,因此在顏色、結構構造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火山巖的成分簡單,結構密致,硬度適中而均勻,抗壓性能好,耐磨耐蝕,同時因為巖石的原始構造沒有被后期的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幾乎沒有節理、裂縫,因此十分容易開鑿成較為完整的大石料,石料的色澤相當豐富,五彩斑斕,十分利于石匠開鑿雕琢。基于上述原因,這座屬于會稽山脈的小山頭自漢代起成為當地最為著名的采石場。常年累月的開鑿,無意間遺留下來的石壁,出現了峭壁,危巒,石壁上長出了苔蘚,深至地下幾十米的開采更使得地下水回涌成湖,可以說,美麗的東湖,形成實屬偶然。
再堅硬的石塊終究也抵不過經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和樹枝藤蔓不屈不撓地生長蔓延,雖然繞門山山體節理密致,但早年人為的采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巖體圈,影響了石質自身穩定平衡,沖溝的滲水又對裂隙發育起到日積月累的侵蝕作用。
面對安全隱患,東湖景區將地質災害防護工作放在安全工作首位。除了不間斷的山體排險工作,清除松動泥土外,景區還在繞門山頂部設置網狀隔離,基本杜絕因泥土流失造成的泥石滑落現象;景區還專門聘請專業機構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塊進行即時監控,特別針對局部陡立甚至反傾的鷹嘴狀潛在危巖體和臨空危巖體,運用地表絕對位移監測和裂縫相對位移監測法巡視檢查,及時發現崩塌危巖體地表有無新增裂縫、表部有無新的變形破壞跡象、變形區影響范圍內有無新的危巖掉塊,對災害變形跡象和變形破壞前兆特征高度關注;為保證行船安全,景區沿湖區塊還設置了禁航區,要求烏篷船必須在核心湖面較為寬闊地帶航行,這樣的行船要求既提高了游客的乘船體驗感又杜絕了安全隱患。
先人們勤勞、勇敢,他們的智慧結晶讓一座普通的青石山成為“活著的漢代山水”,讓后人能近距離觸摸歷史的年輪,品味這份好似仙境一般的景觀,這是一份幸運,更是一種責任。
這份責任感讓東湖人更有擔當、更加全力以赴,我們愿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者,保護好這座青石山、這段鑒湖水,讓文化遺存歷久彌新,讓這段美麗而古老的歷史散發出蓬勃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