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又名箬 山、繞門山、鳥門山等,在成為景區前的一千年多年間他是一個小有名氣的石宕,但在現有的資料中那段時期的文字記錄較少,這么多年間東湖到底經歷了什么?在收集資料過程中,下面一篇比較完整的記錄了清早期關于東湖及其周邊的風貌。
繞門山(清?齊召南)
疇謂天工奇,人巧亦不讓。君看繞門山,峭壁列屏嶂。
厥初本?嶁,斫出生面創。采伐窮日夜,骨立神愈旺。
危崖高天欹,側廠層云傍。山腹藏堂皇,外郛兀相向。
彭觥斧鑿聲,數里因風飏。響應連四山,萬和隨一倡。
盤旋螺文中,含胡振罌盎。俄驚大聲起,雷硠劇雄壯。
丁丁遠可聞,砰訇近偏忘。小橋遞彎環,舟行過其上。
依稀彭蠡口,窾坎鳴巨浪。金奏在窟室,人面朝青嶂。
峽束神禹開,池護吳王葬。梁欐想石城,剪刀移雁蕩。
屈曲繞垣墻,莓苔添色相。新痕冰雪侔,舊痕圖畫伉。
風日所薰蒸,霖雨幾滌蕩。遂令受采質,丹黃寫萬狀。
老松冠其巔,華蓋郁在望。下有竹千竿,森森立兵仗。
村居皆石層,老幼總良匠。自古仰衣食,山故無盡藏。
造遍越中廬,埋遍越中壙。道路樂平坦,綽楔睹高亢。
朘削豈有涯,勝概彌難量。安知百年余,不作吼山樣。
顧語同舟客,斯游亦云暢。美酒既以沽,手杯且莫放。
本文出自《晚晴簃詩匯》【卷七一】,是目前為止最詳細的記載清代關于東湖繞門山及其周邊景色的一篇重要文獻,對東湖乃至紹興的石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齊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風,號瓊臺,晚號息園,浙江天臺人,清代地理學家,又善書法,幼有神童之稱,精于輿地之學,乾隆元年(1736年),召試于保和殿,欽定二等第八名,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禮部右侍郎。所作《山陰》“鏡中看竹樹,人地總神仙。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有山多抱墅,無水不連天。朝暮分南北,風猶感昔賢?!睂υ降仫L情進行了高度概括,時至今日仍在被引用。
和每個到東湖的游客一樣,作者初到繞門山時被眼前宏偉的景象震驚了:“哇!都說大自然有鬼斧神工,但是東湖的采石匠人們千百年來開鑿出的風景一點也沒有遜色與它?!毖矍暗睦@門山就像一塊巨大而又厚重的屏障守護著越州的百姓。
在下面的敘述中作者交代了東湖石宕的由來,石匠們來到山頂,清理掉上面覆蓋的泥土,然后慢慢的往下開采,時間不停的流轉,這座不起眼的“小土丘”因為一個個宕口慢慢的變得奇俊剛勁。向上望去,懸錘欲傾的崖壁仿佛聳立在云中,石頭越采越深在山的深處一個個的宕坑深不見底氣勢恢宏。
“彭觥~”開鑿石頭時的巨遠遠的就可以聽到,像是被風帶過來的,此起彼伏,仿佛由一人發起千萬人應和。聲音在豎直的礦井中向上回蕩,聲波強到能震碎瓶子,而且時不時的會有更大的聲音出現“雷硠~”?!岸?!?。 钡穆曇艉苓h就可以聽到,而“砰~”“訇~”的巨響等到走近時確聽不太清了。本段中出現了大量的形聲詞,宏大的采石場景如好萊塢大片般因“聲”撲面而來,通過各種聲音我們還可以推測:采石的不同過程中不同的工具所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小橋一座連著一座,作者乘坐的小船從“石橋的上方”駛過,靠近石宕區。這是一個奇特的景象,根據“仙桃洞”推測,采到地面以下的宕壁有彎曲的拱頂貌似小橋,由于開采越來越深,石匠需要上下走動,出現小橋連環盤旋(而下)的現象。小船從古運河上駛過,看到奇景令人驚嘆,仿佛來到了彭蠡口,即鄱陽湖湖口,謝靈運《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和董嗣杲《過彭蠡口》“云凝入港大孤山,蘆荻翻風秋夕寒。水急亂從彭蠡出,來舟不似去舟難。”中均描述了該處水域的山險水急,結合后半句巨浪發出“窾坎~”的聲音,與現在的東湖相比實難想象當時場景和出現這樣現象的原因。地面下的宕坑中發出金屬敲擊的聲音,是石匠們面對這座青石山在開采石頭。石壁旁的水道就像是大禹開挖的一樣,水石的布局如同吳王墓葬的形制一樣。這里的每塊石頭都想被運到城中成為棟梁,或移到雁蕩成為像剪刀峰一樣的奇景。曲折的石壁就像院墻,上面的青苔為他增添了顏色。新開的壁面平整雪白,原有的壁面顏色多變像畫一樣。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后,石壁上出現了各種形狀不一色彩多樣的畫面。
石宕周邊的景色,山頂上可以看到郁郁蔥蔥的老松樹,山下有著一片片整齊的竹園。附近村子的房子都是由石頭搭建而成,村里人天生都是很專業的石匠。這山是他們世世代代的依靠,是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藏”。這里產出的石頭造變紹興城的大小房子和墳墓,道路因鋪了石板而變得平坦,牌坊因石柱砌成而變得高大響亮。石頭的開采或許有一年會停止,但是繞門山最終會出現一個怎樣的勝景實在太難想象了。作者突然有感不知道幾百年之后,會不會像吼山一樣,最后收起思緒回身和船中的好友說:“這趟旅程非常盡興,既然美酒酒已經倒滿了,那就舉杯暢飲吧!”
作者對繞門山的樣貌和形成做了非常詳細的介紹,有些內容現在雖已無法再現,但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的去研究。